改造苏州传统特色的商贸街——来龙去脉!

   日期:2020-10-12     浏览:341    
设计单位:未知

你可曾见过天上的传统街市?你是否喜欢亲水的游玩氛围?今天,我带着你,你带着眼睛,准备好惊喜,“亲临”苏州设计原创项目——苏州南新路地块改造工程的“设计现场”,品尝一份似曾相识的与众不同。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文 | 罗芬兰 建筑师

建筑三院建筑一所


缘起

寻求传承与发展的平衡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红楼梦》开篇,出现的第一个凡尘地点便是苏州阊门。《康熙南巡图》中,两重瓮城规模宏大,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作为苏州古城的化身和缩影,阊门历史街区曾是东方经济最繁华的富庶之地、东方文化最璀璨的风雅之都。 

康熙南巡图


苏州环古城南新路地块改造整治工程项目地处阊门外南新路地块,位于苏州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山塘线、上塘线、城中线”三线链接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规划拟建体现苏州传统特色的商贸街,以期有效整治脏乱现状,营造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空间。


如何在延续古城风貌、维护历史街巷肌理的同时,实现地块的更新与发展?如何在既定的规划设计方向(设计具有苏州传统特色的商贸街)下,寻求传承与发展的平衡点?都成为方案思考的出发点。 


天街

创新的古街模式

“我们踏寻的是同一片土地,历史却已蔓延千年。”

在织补古城肌理的规划原则之下,设计之初拟沿用苏州传统民居式的小体量建筑。然而,若采用传统建筑体量作为商贸空间使用,将面临三个问题:①传统建筑空间进深小,对现代商业空间的使用、业态带来限制;②传统临街商业建筑二层多为居住空间,若直接更换为商业空间,其商业活力及利用价值受到限制;③苏州民居围合感极强,庭院的内向性与商业的外向性相矛盾。


如何处理好这三个问题带来的弊端? 

 

现代改造模式→水岸天街模式

 

水岸天街模式效果示意


我们在传统商业古街(两侧为低层商业建筑,中间为步行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创新:将一层室外步行街并入室内空间,将室外街巷空间移到二层,形成“天街模式”。如此,二层空间演变成为“类一层”空间,通过不同进深与层高的组合,形成参差错落的古街空间形态,街道亦将原本内向的庭院被打开,使得商业活力受限的二层空间价值利用率大大提升。同时,一层空间将结合天井形成可分可合内外环境交融的大空间,结合垂直交通设置,可创造出最大2000㎡,最小30㎡的不定性商业布局需求。 

 

 

 


水岸

立体的水乡庭园


“曾经波涌长堤、石桥垂柳,如今时光驻足,流水照花。”


地块与护城河的关系亦是设计重点。我们首先确定沿河一带必须保证道路通行顺畅这一原则,形成一条满足人们可停可游的“水岸”。在此基础上,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仔细推敲空间尺度,设置部分亲水檐廊或平台(不突出规划蓝线),以形成良好的亲水氛围,对一层滨水平台与二层天街露台进行多样化处理,一层水岸、类一层天街及南新路沿街构成三条主街,通过垂直交通交织为有机整体。


同时,建议复原万人码头处三孔亭子桥,衔接护城河两岸,增强南浩街与南新路的联系,并结合基地南北两侧设置的船舶停靠码头,丰富护城河游船与天街的互动体验。 

 

 

 


古巷新颜

回眸间,昔日繁华似在眼前


建筑形式上延续山塘街与南浩街的传统江南建筑风貌,通过新材料与传统形式的结合,志在呈现《姑苏繁华图》中“栋宇翚飞,栉比如鳞”的繁华图像。 

 

▲各个节点处的建筑严格按照传统建筑形式进行建造,力求打造出“古色古香”的传统苏州味道

 

▲建筑街巷空间的组织延续苏州古城街巷肌理,尺度宜人。

 

▲建筑的屋顶形式沿用传统屋顶形式,细致刻画,仅在材料上进行更新换代。

 

▲建筑的立面形式延续传统建筑的开间比例,简化形式,用新材料钢材对传统木材进行更新。


此外,项目在南北入口部分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在人车分行的原则上,对南新路通车灵活管理。


环古城南新路地块改造整治工程设计方案在织补古城肌理、延续传统场所记忆的同时,实现地块的更新与发展,为完善古城结构,落实保护改造工程,提升城市形象作出了一份努力。


“世间乐土是吴中,内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当一切浮华归于平淡,当岁月沉淀为一樽香醇的酒,回眸间,昔日繁华似在眼前。


苏州环古城南新路地块改造整治工程

建设地点:苏州南新路地块

用地面积:20949㎡

总建筑面积:20706.8㎡

设计人员:查金荣,蔡爽,张斌,祁昭,罗芬兰,朱虞维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技术成果
推荐技术成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