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园林建筑:独墅湖会议中心酒店

   日期:2020-09-29     浏览:256    

设计单位:未知

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

设计团队:冯正功、胡湘明、龙彦妤、王志洪、顾志兴等

项目:独墅湖会议中心酒店

设计单位:园区设计延续创作中心

项目地址:位于独墅湖高教区月亮湾CBD

总用地面积:8308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8754.8平方米

获奖:江苏省第十五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园与筑,内化的苏州园林

——独墅湖会议中心酒店设计策略分析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亚洲会议中心落户中国文化名城苏州并最终确定在独墅湖会议中心,或许缘定苏州这件事本身也有慕苏州园林名声的成分。每次冷泉港亚洲会议会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科学家与学生近距离分享最新科研进展,为展示苏州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其实“苏州建筑精髓全部在园林里”,通过庭院或园林可以将建筑空间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园林化建筑空间。


苏州园林的存在与繁荣离不开文人雅士推崇,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希望远离喧嚣与浮躁,享一帘幽静,构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私家园林”,与同道好友邀文宴饮、赏游或自得其乐。沧浪亭就是北宋诗人苏舜卿的故居。苏舜卿“时搒小舟,幅巾以往”,在此清幽宁静的山水氛围中他感到“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苏州园林的这种气质与冷泉港亚洲会议的初衷不谋而合,因此,项目之初就确定反映苏州自己建筑文化特点这个大方向。

 

 

 

 

 

 

 


园与房

设计首先希望能够与独墅湖月亮湾的在场环境进行对话。地块的南面与西面紧邻独墅湖,与北面的白鹭公园隔河相望,东面是唯一确定能开设出入口的方向,在设计之初场地东面的市政路网还未完全敲定,月亮湾周圈的其它建筑设计也还未正式启动,因此地块周边的物理性约束不是很大。相反,在场丰富的水系为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整理,结合建筑、叠石、花木构景成园创造了条件。苏州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建筑不仅为满足园居生活的需要,更是组织空间的重要手段。


独墅湖会议酒店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会议中心、酒店主楼以及贵宾楼。这些建筑的相对关系决定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整体布局。身处独墅湖CBD商务区繁华和喧嚣在所难免,如何在闹中取静正是苏式园林建筑的精髓所在。首先会议中心、酒店主楼、贵宾楼依据由南向北次序呈”S“形排列,大的格局上形成东侧沿城市路方向的入口园林以及西侧临湖半围合式园林空间。

 

 


 

 


东面园林巧妙利用进入酒店的主要道路采用迂回以及微地形堆坡的手法,路两侧密植竹林,曲径通幽,完成从喧嚣到清静的过渡。在西面临湖园林作为贵宾楼的南向主要景观园林以及酒店主要外部院落空间,通过挖池理水、叠石造山、筑岛搭桥等传统造园手法使各建筑在此园均能找到很好的对景,同时这些造园元素拉大了建筑之间的心理距离,减少相互干扰。正对酒店大堂的跌水瀑布更是平添了一丝灵气。

 

 

 


南侧会议中心部分由于有了特定使用方功能需求的限定,使得设计变得更具挑战性及趣味性。冷泉港会议提倡的是一种自由的、随性的、无等级观念的交流与研讨模式,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创新的能量。流动的展示空间以及各种相对独立的交流空间成为这种模式的响应。会议中心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庭院,因为苏州的宅院是讲究空间流通的,讲究室内外空间的交融,闭塞了就失去了苏州建筑的灵气。


主庭院位于会议中心的核心位置及主轴线上,东侧作为展示大厅的外部延伸,西侧与中餐厅前厅相互渗透。主轴线由北向南依次入口门厅以及门厅两侧的院子、主庭院、连廊、石院、玻璃亭以及沿湖带状园林。

 

 

 

 



物与景

建筑师需要通过操控物性来建造,但这种操控如何能够同时关照到人的灵性,特别是使用者的自由,才是我们在具体场地上进行建造活动的根本目的。作为主体部分的建筑,在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成为苏式建筑的基调。通过对灰色玻璃、金属波纹板、槽钢等现代建材以及灰色石材、白色外墙涂料、黑色水泥瓦等传统苏式建筑材料运用来再现粉墙黛瓦的神韵,小桥流水、庭院深深的意境。

 

 

 

 

 


会议中心通过大小屋面的有机组合、功能空间的收放有度、墙垣廊屋的精巧布置形成大小不同院落空间。


灰色石材或玻璃幕墙压顶的白色墙面或进或退、或舒展或挺拔,形态各异。四周景致随着阳光的位置和强弱投影于白墙上成为无数活动的景面。远远望去俨然是一幅吴冠中的《江南园林》。


这是灵活运用传统苏州园林建筑设计的理念,用物质的实体来表达抽象的诗情画意,但绝不刻板地抄袭传统营造手法,表现出建筑师的自信。

 

 

 

 



独墅湖会议酒店通过用现代手法对苏式建筑风格及江南园林重新诠释,努力做到“中而新、苏而新”:“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地域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使“新”充满了 “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小桥流水、庭院深深、亭台楼阁等开合有度、布局巧妙,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尽显于粉墙黛瓦、亭台楼榭的别致雅韵之中,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提供谈经论道的理想环境。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技术成果
推荐技术成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