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韧性”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理念与应用

   日期:2020-10-10     来源:古建家園    浏览:350    评论:0    
核心提示:“景观韧性”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理念与应用

前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年度“排放差距”(Emissions Gap)报告中表示,当前削减污染的承诺,只达到实现2030年温控目标需达成的1/3,而即使完全兑现,未来全球气温仍将升高摄氏3度,引发史上最严峻致命热浪、超级风暴及海平面上升。在此情况下,绿色基础设施可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许多相关研究已经验证,景观环境能成为临时庇护所、缓冲区等防灾空间。在当前疫情之下,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韧性提升,提供人们更健康的绿色环境,为各界关注的课题。

绿色基础设施提升景观韧性的理念与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在城乡中涵盖所有尺度的人工、自然造成的的绿色网络、线型、点状及开放空间,以及平面与立体垂直绿化空间(图1-图3)。在环境变迁的背景下,通过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Gray Infrastructure)抵御灾害已不具效益。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环境冲击时,通过吸收、减缓、适应,甚至再进化,可更有效地应对各类型灾害带来的破坏,这与近年来各界提倡的“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理念不谋而合。不同的是,景观韧性(Landscape Resilience)更聚焦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内涵,强调其面对灾害时迅速恢复原状,进而演进以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

▲图1 绿色基础设施中的水与绿是城市中珍贵的资源(摄于 上海顾村公园)

▲图2 绿色基础设施可提供健康、生态的活动空间,在当前疫情下格外重要(摄于上海杨浦滨江)

▲图3 城市中的屋顶花园、垂直绿化都是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组成(摄于 英国伦敦)

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理念实践

以加尔维斯顿岛州立公园的屏障岛(Barrier Island)防灾规划为例,该项目根据历史上遭受的风暴潮灾害,对其路径进行分析(图4),巧妙规划了新的湿地、绿地、空间与沙丘的布局角度(图5),最大程度减缓了风灾的冲击与影响,并通过模型预测了海滩侵蚀和沉降(图6),据以进行栖息地消退的模拟,从中规划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的位置。该项目发展规划到2060年(图7-图8),说明了绿色基础设施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提升景观韧性的作用。

▲图4 风暴历史路径分析图

▲图5 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布局策略图

▲图6 适应海浪上升和风暴潮,同时营造动态的游客体验。

▲图7 重新设计的土丘提供了一个可以引导游客探索公园的高架景观。

▲图8 预测到2060年,随着水位的上升和栖息地的消退,游客的目的地仍然存在,脆弱的生态系统得以生存。

景观韧性规划理念与国家政策的衔接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升景观韧性与国土空间规划强调的三条红线具有极高的相关性:(1)景观韧性评价包含景观连通性、栖地多样性、控制水土侵蚀及生态冲击与保护等指标,通过分析后发掘出生态脆弱区域与潜力区,以量化数据及图像达成生态保护红线的目标;(2)农业环境是景观韧性提升的重要指标,自然优美的农村景观除了具有旅游与产业价值,面对粮食短缺或天灾的冲击时,能迅速提供食物,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经济。提升景观韧性在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确保城镇开发边界意味着未来的规划或是建设,必须依循“绿水青山”的大方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先行可确保规划的整体框架完整性,抑制过度城镇化的发展。

结语

景观韧性理念在气候变迁与灾害冲击的背景下,具备可应对的策略以及前瞻的方法,可协助城乡规划开展更加节约、有效、健康以及具有韧性的绿色建设,该理念具有发展的价值,也值得我们未来进一步地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更多>同类头条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