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80后夫妻深度参与北京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

   日期:2022-02-18     来源:半岛晨报    浏览:445    评论:0    
核心提示:首钢滑雪大跳台背景里极具赛博朋克风的“大烟囱”、花滑赛场内围挡上唯美的中国山水,除了“一墩难求”的吉祥物“冰墩墩”,北京

首钢滑雪大跳台背景里极具赛博朋克风的“大烟囱”、花滑赛场内围挡上唯美的中国山水,除了“一墩难求”的吉祥物“冰墩墩”,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的形象景观,也震撼了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不动声色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魅力。身在大连的市民王鸣伟尤其会伴随着直播镜头捕捉这些景观,因为那里有女婿陈翊君、女儿王东琳工作的印记和成果。毕业于大连十五中学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二人,深度参与在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景观设计工作中。2月16日,记者与陈翊君取得联系,听他分享与冬奥会的渊源以及设计创作背后的故事。

夫妻二人加班加点搞设计

与冬奥结缘从深化修改会徽开始 陈翊君、王东琳这对80后夫妻都是大连人,他们先后毕业于大连十五中学,又先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陈翊君真正参与到冬奥形象的设计中是在2017年读研三时,他还记得当时刚过春节就接到林存真老师说要参与个保密项目的电话,后来才知道是林老师设计的会徽入围,要组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深化修改团队,完善会徽继续比选。 之后,整个修改过程持续了一年,期间从图形、色彩、字体、各元素结构、规范设定、两个会徽的组合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无数稿的调整,最终在2017年12月正式发布。 陈翊君说,当时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感到很幸运,也学到了很多。毕业后,他留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继续从事与冬奥设计相关工作。研发核心图形和色彩系统的主要设计师 2019年6月,陈翊君借调到北京冬奥组委工作,刚到组委会就面临一个重要工作——帮助吉祥物主创团队完善后期相关设计,沟通协调汇报相关工作,并设计吉祥物发布仪式整体视觉。 到年底他所在的形象景观团队开始了冬奥会核心图形和色彩系统的研发工作。这对陈翊君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这项设计是整个形象景观系统中除了会徽之外应用最广泛,应用面积最大的形象元素,从场馆内外的围挡、旗帜到服装、出版物、证件、产品等都会出现,并且整体设计时间非常有限。 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陈翊君压力很大,这期间他们通过大量挖掘中国文化元素、传统矿物颜料,调研北京和张家口的自然人文景观、冬季特色、城市色彩,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和动态演绎、数字生成的手段,最终形成了奥运会首次出现的动态核心图形和以五主色五间色表现中国冬季韵味的色彩系统。 从2019年底明确设计方向,春节前攻坚克难,再跨越春节经历疫情,到2020年4月底才基本完成设计。陈翊君说尤其是疫情期间,团队克服困难,进入到另一种非常规“闭关创作”状态。

体育图标设计过程中去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30个体育图标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020年4月,在完成核心图形和色彩系统后,景观团队又马不停蹄的进行体育图标的设计。体育图标是奥运会重要的形象元素,它能跨越语言和文字的障碍传达项目信息,是展示冬季体育项目特点、彰显北京冬奥会理念、愿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应用于赛事场馆内外景观、指示系统、门票以及电视转播、新闻宣传、市场开发等多个领域,任务同样重要。体育图标的设计时间有限,且难度很大,因为24个冬奥会体育图标和6个冬残奥会体育图既要统一和谐,又要体现30个项目各自的特色和最美的瞬间。 创作过程中,陈翊君和队友除了不断观看每个项目的比赛视频,寻找最美最恰当的动作之外,他们继续从汉字中寻找设计灵感以期与会徽形成联系。他们从造字结构找方向,第一时间拜访中国历史研究院,从中国早期的刻绘符号和甲骨文中找答案,每一个图标的设计与造字无异,超过上百张草稿才能得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构。在形式上,团队最开始想延续书法表现,但在不断尝试中发现无法解决速度和力量不足的问题,不能体现冬季运动的激烈和极限对抗,最后在不断思考中,他们尝试选用篆刻的方式,借鉴汉印的风格,用刀与石的碰撞和崩残的石屑表现运动员高速划过冰雪的冲击力,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形成呼应,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又一个“中国文化符号”。 此后,为了让传统篆刻更富有年轻精神,让年轻人喜欢,适合现代媒体传播,团队又将体育图标动态化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找到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团队一起努力。陈翊君说直到发布前的一刻,设计仍在不断完善,只为能够呈现完美。

主新闻中心景观

夫妻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全力以赴 在冬奥会完成测试赛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博士的王东琳也调入北京冬奥组委形象景观设计团队中,参与形象景观工具包KOP的设计编制工作。陈翊君解释说,KOP工具包是形象景观元素在实际制作物中的综合应用和模块化规范,设计元素如何组合,在不同的板块场景中如何设计应都要依据工具包。因为要考虑到所有元素的组合、场馆内外场景、制作物应用和材料选择,所以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在设计工具包的同时,团队要下到不同的场馆进行实地的调研,每个场馆的环境和功能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需要多次实地考察,在实际环境中思考形象景观如何应用,如何与场馆有机融合,如何区分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做出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景观。 王东琳主要负责主媒体中心、鸟巢(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大家庭等非竞赛场馆的景观设计。尤其是主媒体中心,这里是最复杂的非竞赛场馆,场馆体量大,点位多,主要面对全球记者,是宣传工作的要地,曝光度极大。鸟巢也是大体量、多功能区和流线的设计,面对国内外嘉宾等不同人群,景观流线的划分,重点区域的设计和中国文化的传达需要反复思考,是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奥林匹克大家庭作为勤保障中枢则负责接待国际贵宾,是集中体现赛会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需要提供舒适优雅的景观设计,不同于赛时的激情和兴奋之感。 陈翊君则主要参与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和国家速滑馆的竞赛区设计。 之后陈翊君和王东琳作为主创人员,一起参与完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特许商品设计指南》和《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店面形象手册》等设计。此外,也参与了口号发布、冬奥邮品、倒计时形象、门票、食品售卖点、交通景观、城市景观等设计,一直为冬奥形象景观的完美呈现全力以赴。

赛场景观

用奥运的经验继续为设计事业打拼 采访中,陈翊君表示,参与奥运设计一直是他们的梦想,如今梦圆了,而且他们的老师都是奥运形象和中国设计的领头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陈翊君说在2015年接触申冬奥之初,俩人便一起开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在这期间也跟随冬奥的足迹一步步成长,用奥运经验做了不少设计,比如中国服贸会的整体形象景观就是他们做的,也算是把积累的经验用在了更广的范围中。 眼下,伴随着冬奥会接近尾声,他们正在准备冬残奥会的形象景观转换工作,未来他们将继续深造,力争把学术和实践融合,创造更好的设计,继续为中国形象奋斗,为设计事业打拼。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于雅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更多>同类头条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