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水体是如何应用造景-颐和园,南京瞻园(园林景观设计-续36)

   日期:2021-11-08     来源:历史大爆炸呀    浏览:465    评论:0    
核心提示:(二)颐和园后山的水体清漪园相对而言,清漪园(今颐和园)后山的地形塑造要艰苦得多(图1-2-2-2)。上千米长的万寿山北坡原来无水,

(二)颐和园后山的水体

清漪园

相对而言,清漪园(今颐和园)后山的地形塑造要艰苦得多(图1-2-2-2)。

上千米长的万寿山北坡原来无水,地势平缓,草木稀疏。山南虽有较大水面却缺乏深远感,佛香阁建筑群宏伟壮丽却不够自然,万寿山过于孤立,变化也不够,有太露之嫌。基于以上考虑,乾隆时期对后山进行大规模整治,其中心是在靠近北墙一侧挖湖引水,挖出的土方堆在北墙以南,形成了一条类似于峡谷的游览线。

万寿山北坡

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前面遇到的问题,还满足了后山排水的需要,为圆明园和附近农田输送了水源,景观上避免了北岸紧靠园外无景可赏的弊病,可说是一举数得。

这类峡谷景观的再现即使在皇家园林中也是很少见的,其独特的意趣常使众多游人流连于此,理水则是这种意趣能够得以产生的关键。

后溪河北岸假山虽然是由人工堆叠而成,却并没有追求自成体系,任意安排。

后溪河北岸假山

它的变化和南山(万寿山北麓)相结合。严格地说,其走势是由南山地貌决定的。南山凸出的地方,北山也逼向江心,中间形成如同刚被冲开的缺口。南山凹进,北山也随着后退,造成中间如同被溪水浸刷而出现的开阔水面。

不算谐趣园,后溪河千米长的游览线被五座桥梁和一处峡口分成7段,每段约长150m左右。桥梁的遮挡,堤岸的曲折,使这个距离以外的景色受到阻拦。在每段内部,两岸的景物则历历在目,甚至建筑细部亦可看清。由于水路视距都在百米左右,和万寿山南坡视距可达千米完全不同,视距短,人看和被看的机会都被减少了,造成了林茂人稀的效果。

后山的幽静感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人们由半壁桥开始游览时,就可以望见前面绮望轩和看云起时两组建筑峙立于峡口两岸,给了人们一个醒目的标志。穿过峡口便来到桃花沟景区,它是后溪河上第一个高潮。四周建筑密度仅次于买卖街,沟内密植桃林,在青松衬托下如同《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人间仙境。

七折桥

除了植物和建筑,地形上也对水的变化作了必要的强调,在南北纵深方向上,以沟壑增加深远感。在前段线路上山势平缓缺乏变化,这里接近山脊,山高谷深,是后山最大的排水沟。在赅春园、味闲斋之间开始逐渐变宽,在进入后溪河时突然变窄,形成了空间一收一放一收的变化。水流变急,仿佛江河奔向大海。为了减缓水势,这一段湖面在后溪河各段中是最宽的,正好又和前而仅几米宽的峡口形成了收放对比。

如果不这样做,则会使浑水冲入买卖街和半壁桥附近,水面对景观必然产生影响,同时不利于北岸的稳定。开阔的水而则可以让泥沙逐渐沉淀,起到净化作用,故水口上立有四角小亭,取名“澄碧”,象征水之清澈。

过通云城关,继续前行,就到了买卖街,沿后山中轴线(大石桥)整齐地排列着半里长的铺面房。店铺前后分别是料石砌成的驳岸和挡土墙。与前两段建筑,因山选址散点布置,湖岸土山抱水,因势而入山林气氛相比较,令人感到热闹欢快,如同在江南水市中畅游,所效仿的是人工景观(和今天有些景点内的民族文化村略有相似)

这也是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买卖街附近多石,掘石换土工程量太大。地势险窄,即使绿化恐怕也只能是今天行道树的效果,况且由北楼门入园,河对岸是大体量地,表示民族团结,是佛寺建筑的形象—须弥灵境。

作为一种过渡,买卖街起到了前奏曲的作用,做到了局部服从于整体的安排。河岸上高高的石壁看似缺乏绿意,实则将山上巨大的建筑群作了遮掩(图1-2-2-3),

称得上是“大巧若拙”。买卖街的尽端是“寅辉”城关,旁边有一山谷是万寿山,北坡东半部主要排水渠道之一。它不如桃花沟宽大幽深,却以数丈高的石壁形成绝涧,坐落于壁顶的寅辉更强化了地形的险峻,这种险峻感的形成也是靠人工切割掉原来的山脚,堆土于山上,使山更高、坡更陡。山涧直流而下也产生了和桃花沟相类似的问题—冲刷严重。要是和桃花沟作同样处理会使人感到雷同,为此设计者采用如下步骤:首先将山涧出口处作弯曲变化处理,使水流先向东转再次向北折,冲力被卸掉一部分,不能直泻而下(图1-2-2-4)。

其次在河北而石岸层层向西收进,将水引入到一个中心有岛的港湾,令其绕岛而流,增加了水流路径,减慢了水的流速。过寅辉关后,景色立刻变得肃静幽雅,两段水面周围青山满目,建筑只是山林的点缀。澹宁堂、花承阁,虽有对称轴线,但仅是为了明确各段的节奏。花承阁多宝塔纤细秀美,对自然景物是一种补充而非控制。

澹宁堂附近水景

这里水而富于变化,即使在狭窄的北山,也设计了一段曲折的河道,河道里隐藏着一座船坞,是消夏寻幽的好去处。由此可见,后溪河东段以静取胜,为随即到来的谐趣园作了铺垫。整个游览线动静交错,一动一静一动的序列演替出多变的旋律,是皇家园林线式理水成功的代表作。

(三)其他园林中水体的处理形式

避暑山庄

圆明园、避暑山庄等是分散用水的范例。私家大中型园林也常采用这类形式,有时虽水面集中,也尽可能“居偏”,以形成山环水抱的格局,反之如过于突出则显呆滞,难以和周围景物产生联系,而在中小型园林里为了在建筑空间里突出山池,水体常以聚为主,如苏州畅园、壶园和北海画舫斋等处。画舫斋水面方正平直,采用对称式布局。

苏州畅园

但常用对称式布局,有时又显得过于严谨。即使是皇家园林,在大水面的周围也往往布置曲折的水院。避暑山庄的文园狮子林,北海的静心斋、濠淮间,圆明园的福海,颐和园的后湖以及很多景点都是如此。

避暑山庄的文园狮子林

北海的静心斋

北海画舫斋

在干旱少雨的北方水系设置,尚且不忘以漾徊变化为能事,南方就更可想而知了。水的运动要有所依靠,画论中有:“画水不画水”之说,意即:水面要紧靠堤、岛、桥、岸、树木及周围景物的倒影为其增色

南京瞻园

南京瞻园以三个小池贯通南北,第一个位于大假山侧面,小而深邃有山林味道;第二个水面积最大,略有亭廊点缀,开阔安静;第三个水面紧傍大体量的水榭,曲折变化增多,狭处设汀步供人穿行,较为巧媚。三者以溪水相连,和四周景物配合紧凑。为使池岸断而丰富(图1-2-2-5)。

图1-2-2-5)

仅大池四周就有贴水石矶(断面1),水轩亭台(断面2),平缓草坡(断面3),陡崖堑路(断面4),夹涧石谷(断面5)等几种变化,廊桥、汀步、小桥组合在一起避免了景色的单调现代园林中水景处理多采用更为凝练概括的手法来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还有则通过抽象的布局来满足人们求新的欲望,抒发自己的情感。

南京瞻园廊桥

南京瞻园假山

南京瞻园汀步

南京瞻园亭台楼榭

南京瞻园4

南京瞻园5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更多>同类头条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